当前位置:首页> 本站动态> 详情

新课程倡导的人文是不是空中楼阁

发布日期:2015-5-08    来源:管理员    点击:3707 次

 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:语文是“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”,在常态语文实践中,所谓的人文性基本是不存在的,我甚至认为,人文性可能仅仅做为我们的一种理想而存在,我们的语文教学,无法和人文相联系。

  那末什么是人文?当谈到教育的时候,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非教育工作者,都有一个同感,我们的教育太缺乏人文了。 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文,或人文精神,或人文思想,其核心是指先进的价值观,人文的核心是“人”,以人为本,关心人,爱护人,尊重人。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类关怀、生命关怀。

  作为以分数为准绳的中学语文教育,新语文的课堂教学的人文现状是什么样的呢?

  在各级各类的教育科研杂志上,关于语文研究文章中鼓吹“人文性”的文章可谓“卷帙浩繁”,如果读者愿意研究一下文章的作者的话,可以发现,大多是大学的专家学者,他们以“高屋建瓴”的姿态,大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,并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高谈阔论,作为一个实践者和旁观者,我以为他们所说的人文性更多的是他们自己建立的空中楼搁,因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很少提到人文,骨子里的是强制的家长制。

  那么,专家们的理论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?当然是建立在他们去听的公开课的基础上的,试问:今天,中小学的公开课还有多少可作为研究的信度?如果把公开课作为研究中小学现状的积极素材,可以肯定的说:教育研究肯定要犯冒进主义错误,肯定要脱离目前中小学的教育实际。但是,很多的专家的研究基础就是他听的那几节公开课,甚至连那几节课也没听,是在那里空想。我斗胆在这里问一问写过新课程研究的学者:“你听过多少节常态的语文课?”,谁会这样回答:我听过1000节的常态语文课,我有调查的基础……

  我赞赏毛泽东的在调查研究上下的工夫,如果专家也有毛泽东那样的功夫,我们就相信他的理论。

  我信服苏霍姆林斯基的"帕布雷什中学”,如果专家都有那么深入的实践,我们就相信他。

  可是,然而----

  如果某教师上的是一节很常态的课,他得到的评语常常是:“课堂教学教学扎实,效果比较显著,但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精神。”试问:我们的新课程的精神是什么?是不是课堂教学不扎实?是不是效果比较不显著?

  回答是:是的。今天的新课程似乎就是要老师的课程不要太扎实。要“活”起来,要“动”起来,要象电视台的智力竞赛那样显示师生的“智慧”。没有那种智慧的课已经被剔除出成功的课程的范围了。这种智慧,可能就是所谓的“人文”的表现形式了,比如,让学生发问,实际学生问的问题,答案很简单,本人已经知道,学生之所以提问是问了给老师“捧场”,比如,老师叫学生讨论,实际就是喜宴上的“鸡”,只是是个该上的大菜,这就是问了体现“人文”?

  新课程中的“人文”,真的是让老师费尽心机了,这样的人文,不要也罢!

  还是追求一种自然,追求一种和谐,追求一种水到渠成!